【怀旧一刻】(四)小时候用过的那些容器,怀旧必备,有的现在还能买到
瓦缸,形似水缸,但体量稍小,中间稍向外鼓。民间一般多来盛放粮食。
瓦 盆
瓦盆,体量比瓦缸小得多,盆帮子基本上是直上直下的,盆底子稍小于盆口。瓦盆多用于盛放稀湿饭食或洗菜,上口都带边子,便于手端。
瓦盆烧制都是论套的,一套大小五六个。大的一般直径50厘米左右。向内逐个变小。故民间对那些口才好、讲起话来头头是道的人,都戏称他是“卖盆的,—套一套的。”
瓦罐子
瓦罐子,体量小,有的细溜溜的,上口外沿还有4个鼻子,可以穿上绳子拎着。多用着拎水、拎饭;有的矮墩墩的,大口、鼓肚子,多用于盛放干食物。
水 缸
过去没有自来水,海州地区各家各户饮用水主要是井水、沙窝水。新浦、板浦人还吃“天池”水。因此,各家都备有盛水的水缸。一来盛水备用,二来有利于水中杂质沉淀,提高水质。水缸有大有小,都是陶土烧制的,里面带釉子,街上有卖的。各家根据人口多少而置备。盛饮用水的缸都配有缸盖子,以防落灰尘等。
水 桶
水桶,一般人家都备有一只,供两人抬水用。有壮劳力的人家也会备两只一样大的水桶,俗称“一付”,以供有力气的人挑水用。
到井边取水,不论挑水,还是抬水,都得用吊桶一桶一桶地把水从井里提上来(俗称“打上来”),将水桶装滿。
吊 桶
城镇里的水井都很深,用几米长的绳子系着吊桶打水,特别是用木头吊桶打水,看似轻巧,实非易事。要将吊桶绳子不住地抖动,掌握在适当时机将手中抓住的一段绳子一放,吊桶口正好卡到水面上,顺手一提,里边就进了半桶水,随手再上下撞两下,吊桶里水就满了。如果用得不得法,吊桶光转动就是打不到水。所以挑水、抬水,都得先学会用吊桶打水。
笆 斗
笆斗是用柳条、麻绳编勒而成的盛放器具。大的称“笆斗”,小的叫“小挖笆子”。过去,城乡很多人家都有笆斗,农户人家则家家必备,有的还不止一个两个。因为夏收、秋收时全是用笆斗把场上的粮食扛到屋里,倒到大囤、小囤里。
笆斗,在民间还有一个特殊用途,即婴儿出生第12天(俗称“十二朝子”)这天,婴儿的舅爹、舅奶(外公、外婆)要带上为婴儿做的小衣帽、一块青色尿布以及鸡蛋、红糖、馓子等去看望孩子,俗称“赶案”。而所带礼物必须放到笆斗里,用小车推着送上门。俗以为,这样主孩子长大后“才高八斗,学富五车”。
提篮子
过去,城镇人上街买菜,都用篮子。篮子是竹篾子编的,带个提把子,用时可挎,可提,故通称“提篮子”。提篮子是传统盛具,也是传统工艺品,都是精于此道的、俗称“篾匠”的手艺人编制的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海州白虎山庙会上,都有卖各种竹篮子的,且很畅销。
范 篮
范篮,是一种由柴篾子编织成的盛具。上口圆形,一般口径约一市尺;底带四个角,呈方形,宽长度比口径大些。钉上背带,用时背在身后。过去,城镇贫民家庭生活困难,多背着范篮去郊外拾草、拾麦(或豆子、山芋一类),贴补生活。拾到草或麦穗之类的,随手往背后的范篮子里一塞即行。
瓢
瓢,是过去城乡人民普遍使用的取物的器具。名称因用途不同而异:用来舀水的叫“水瓢”;用来挖面粉、粮食之类的叫“干瓢”。
瓢,多用成熟的葫芦从中间一剖两瓣,掏去瓤子,即成。也有用成熟的瓠子从中间剖开做成的。为了使其耐用,多先用开水煮一下。
民间用瓢由来已久,民国年间白铁业兴起,开始出现用白铁皮做成的水舀子,但不普及。到20世纪70年代后,塑料做的红红绿绿的水舀子上市,并以其轻便、耐腐、便宜的众多优点,很快进入城镇居民家中,替代了水瓢、干瓢。现在农村居民家中用水瓢、干瓢的也大为减少了。
有没有勾起童年的回忆?
点赞加关注,下期更精彩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