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澶渊之盟”?如何认识评价“澶渊之盟”?
宋廷朝野震动,宋真宗赵恒畏敌,欲迁都南逃,只有宰相寇准力陈不仅不能逃跑,还要求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。宋真宗赵恒被迫北上。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(杨业之子,后改名延昭)等人。杨延朗上疏,建议“饬诸军,扼其要路,众可歼焉,即幽、易数州可袭而取”,但未被采纳。
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(今河北河间)城下,日夜不停攻城,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,激战十多天未下。萧挞凛、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,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,合力进攻冀州、贝州(今河北清河),辽军又攻克德清(今清丰),进而三面包围澶州(今濮阳),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不出。
这时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,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。宋军大将张环(一说周文质)以八牛床子驽射中萧挞凛头部,萧坠马而亡。辽军士气大挫,不得已后撤,萧太后等人闻萧挞凛死,痛哭不已,为之“辍朝五日”。
此时宋真宗赵恒一行抵澶州。辽军已撤,宋真宗胆怯,仍不敢登城楼,寇准硬是拉着宋真宗的衣袖,才把宋真宗赵恒拽上澶州城门,以示督战,“诸军皆呼万岁,声闻数十里,气势百倍”。宋真宗赵恒“御驾亲征”鼓舞了士气,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人。宋真宗赵恒到北城转了一圈后,也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,于是也就安下心来,留寇准在北城全权总理各项事宜,自己回南城住下。
由于辽军战线拉得过长,补给非常困难,再加上孤军挺进宋朝腹地,加上折损了主帅萧挞凛,萧太后感觉此次南下恐难取胜。于是就听从了宋朝降将王继忠的建议,派人赴澶州转达了自己罢兵求和的愿望。
这也正是宋真宗赵恒的心愿,所以当即回信表示愿与辽国达成和解,又派出殿直曹利用作为使臣去与辽军洽谈议和事宜。
寇准在听到消息后,急忙赶
回南城向宋真宗赵恒苦谏,称辽国已是强弩之末了,现在正是打败他们的大好时机,边防大将杨延昭也派人上书,称敌军人困马乏,我军士气高涨,正应该趁此良机,扼守各路要道,对敌围而歼之,然后再乘胜北上,可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。
可惜宋真宗赵恒畏敌如虎,只想媾和,而朝中大臣们也都惧怕辽国,纷纷表示支持合议,甚至联合起来攻击寇准拥兵自重,寇准无奈之下,也只得同意与辽国讲和。
宋真宗赵恒贪图苟安,财大气粗,也不在乎钱,起先辽国派人说要宋朝归还被周世宗夺走的瓦桥关南之地,赵恒生怕失去合议机会,也怕割地求和,会遭后人唾骂,就对派去议和的曹利用说:“只要不割地,能讲和,辽国就是索取百万钱财,也可以答应。”,曹利用就问底线到底是多少呢?赵恒不假思索地道:“如事不得已,百万亦可。”,寇准听到之后,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过去,说道:“如果超过三十万两,回来我要你的命”。
后来宋与辽国达成了“澶渊之盟”,主要内容就是两项:
一是以白沟河界,双方撤兵;
二是宋每年向辽提供“助军旅之费”银十万两,绢20万两;
三是双方于边境设置十场,开展互市贸易。
这就是“澶渊之盟”,这就是“澶渊之盟”的全过程。
二、我们如何认识评价“澶渊之盟”?
先说结论:我认为,“澶渊之盟”就是“城下之盟”,是宋朝的历史耻辱,根本不是什么“取胜”,更不是什么“丰功伟绩”。
首先看看是不是历史耻辱
公元1004年,辽国萧太后帅军南下,是长驱直入,也是孤立深入,直到三面围困澶州,战线好几百公里,这本是兵家大忌。
辽军为什么敢如此用兵呢?这就是辽军吃透了宋军的无能羸弱。
宋朝与辽国历经了25年的战争,本是要收复燕云十六州,太宗赵光义两次北伐,却两次失败,这就是辽军敢如此用兵的真正原因和背景。
在这种情况下,宋真宗和绝大多数朝廷大臣们,不是想着如何抵抗,而是想着如何逃跑,有的说往南京跑,有的说往四川跑,只有宰相寇准主战,力排众议,晓义利害,坚持抵抗,并硬是说服真宗赵恒御驾亲征,鼓舞士气。
在辽军三面围困之下,澶州守军拼死抵抗坚守,并射杀了辽国主帅萧挞凛,至使辽军后撤。
在这种情况下,宋真宗赵恒按照宰相寇准和前方将帅的主张,应该一股作气,乘胜追击。但宋真宗贪生怕死一心求和,接受了辽军的请求,最后竟然以白沟河为界、以宋朝每年向辽国赔30万岁币的代价签下了“澶渊之盟”。
这不是“城下之盟”是什么?!在取胜的情况下却签了投降书,硬是把喜事办成了丧事。
有人说,这有什么不好,宋辽从此相安100多年,共享和平呀。
我说,不仅不好,而且是宋朝的大失败,是宋朝的历史耻辱。大宋王朝的目标应该是征服西夏、收服燕云十六州,建立真正统一的中原王朝。
我们知道,在历代统一的历史王朝里,宋朝是唯一一个国土面积最小的朝代,遗憾的是,“澶渊之盟”后,宋朝永远失去了这样的机会。
那么,再看100后怎样了呢?由于宋辽休战,两国“忘战去兵”,军备废驰,公元1125至1127年,金国先灭了辽,再灭了北宋(“靖康耻”),北宋朝廷逃到临安(杭州)变成了南宋小朝廷,偏安一隅,并于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,被蒙元所灭。
再看看宋真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
宋真宗赵恒(968年—1022年),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,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,公元997年即位。
宋真宗即位之初,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,勤于政事,注意节俭,创造了一个相对长期的百姓休养生息的发展阶段,被称为“咸平之治”。
但宋真宗赵恒既好大喜功,又惧怕战争;既沽名钓誉,又胆小怕事。做为一个皇帝,他没有政治家战略头脑,没有政治智慧,没有统御朝廷国家的能力。
有人说,宋朝开创了政治文明的新局面,皇帝们比较开明大度,能够察纳雅言,居然举的例子就是宋真宗采纳了宰相寇准的建议而御驾亲征,才取得了胜利,签定了“澶渊之盟”。
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,简直是狗屁逻辑,是黑白颠倒。请问:如果是一个有雄心有作为的皇帝,在敌人打到家门口,江山社稷危在旦夕的时候,还要大臣去苦苦相劝才御驾亲征吗?皇帝惧怕辽军,本要弃国而逃,被大臣劝住了,本来是皇帝的耻辱却用来证明大宋王朝的政治清明,证明皇帝纳谏宽容之心,乃大谬矣!
“澶渊之盟”本是城下之盟,宋真宗却自以为是天大的好事,准备大办。
大臣王钦若善于察言观色,逢迎邀宠,他看到宋真宗赵恒好大喜功,居然建议真宗赵恒行“封禅”大礼。太宗满心欢喜,都却又怕宰相王旦等大臣反对,毕竟也没有立什么大功,“封禅”可不是闹着玩的,历史上只有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帝王才能行此大礼,再说也是劳命伤财的一件事。
王看出宋真宗赵恒心事,自告奋勇去做宰相王旦的工作。宋真宗赵恒不放心,又请王旦饮宴,并拿出一樽酒对王旦说,拿回去和夫人同饮吧,王回家后打开酒樽,里面不是酒,全是珠宝。后来,朝廷在议“封禅”祀礼时,王旦就沉黙不语了。
公元1008年,朝廷伪造天书,宋真宗赵恒率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去泰山行“封禅”大礼,前后花了47天时间,演绎了一场彻彻底底的劳命伤财的闹剧,而太宗赵恒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。
小结一下:
澶渊之围已解,不仅未能乘胜追击,收复丢失的国土,反而签了“城下之盟”,堂堂的大宋王朝与辽国称兄道弟,并向辽国纳贡,这是耻辱之一;
宋与辽25年的战争就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,“澶渊之盟”前,这燕云十六州至少在形式上还是大宋的领土,因为打仗就是为了收复,而“澶渊之盟”让大宋彻底丢丧失了燕云十六州,明明白白地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辽国,所以说,说“澶渊之盟”没有丧失国土是睁眼说瞎话,这是耻辱之二;
大宋一朝,缺少尚武精神,军事羸弱,朝廷中由贪生怕死的投降派当道,就是从宋真宗时期始,就是从皇帝赵恒始,这是耻辱之三;
宋真宗赵恒在取胜之后却签“城下之盟”,使大片国士尽失,反而以每年30万两岁币纳贡辽国,并美其名曰:“助军旅之费”。这个皇帝不以为耻反以为荣,竟然以此去搞什泰山封禅,成为历史笑柄。这是耻辱之四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