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》讲:五色入五脏,五脏同调百病消
《黄帝内经》讲:五色入五脏,五脏同调百病消
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虽然性能各有不同,但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,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。正常的生理活动既依赖于各个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,各种生理功能又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约,以保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。通常情况下,即使发生疾病,机体本身也能充分应付。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,中医学认为,人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,但又在整体活动下分工合作、有机配合。人体是由若干脏腑、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。每个脏腑、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,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,这反映了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性。也就是说,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,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,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、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,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。
人体由五脏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)、六腑(胆、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膀胱、三焦)、形体(筋、脉、肉、皮、骨)、官窍(目、舌、口、鼻、耳、前阴、后阴)等构成。各个脏腑结构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、沟通。它们以五脏为中心,通过经络系统“内属于腑脏,外络于肢节”的联络作用,构成了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个生理系统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个生理系统之间,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,构成一个在结构上完整的统一的整体。每个生理系统中的任何一局部,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。
中医认为身体是一个整体,五脏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,其中一个脏器出现问题势必会牵连其他的器官,所以在生活中要保养好每一个脏器来维持身体的健康。人体内五脏的关系通常是相辅相成、互相协调的。 人体五脏分别指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,五脏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持人体生化功能,并储存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等物质,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。五脏中心主血脉、神志,可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至各个脏器,同时亦是机体精神、意识的中心。肝主疏泄、藏血,具有协助脾胃消化、贮藏血液等功能,而脾主运化,统血,能够促进食物吸收,同时亦是气血生化之源。肺主气,是人体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。而肾主水、藏精,具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和促进生长发育等功能。 人体五脏虽然各司其职,但其活动并不是孤立的,五脏通过经络的联系,可达到相辅相成、互相协调的效果。但如果受病邪影响,某个部位发生病变,继而亦可牵连其它脏器,如脾损伤可能会影响肾脏的水液调节,肝损伤则会影响脾脏的储血功能。
而且多数患者都是一体多病,而每一种病又不是孤立存在的,如高血压常伴随心脑血管疾病。 糖尿病是脾受损,但常伴有肝病,视力模糊。肾不好,骨病多发,骨受损肝也会随之出现问题。肺脏受损,呼吸不畅,心脏供养不足,会引起肺心病,总之,五脏相互作用,决不可分开医治。五脏同调同治,是老慢病治疗的根本。
因此,真正的养生,就需要“五脏同调”。健康的五脏能自我对抗疾病,修复器官损伤。而正常运行的气血肾,则能给五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。只有这样,人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长寿!
所以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重视对五脏的保养,尤其是人过中年后,当人体五脏功能日趋减弱时,更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切莫“自恃强壮”而“放纵”。一定要养护好“五脏”。五脏健康是人体正常运转的基础,调理五脏更是老祖宗的养生精髓。古人认为自然界中绿、红、黄、白、黑分别对应了五脏的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,这个理论被称为“五色入五脏”,最早出自中医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。肝属木,绿色和酸味入肝。绿色可调节体内平衡,消除紧张情绪,起镇静作用,有助于减轻头痛、发热、晕厥失眠;酸食能开胃,增强肝功能。心属火,红色和苦味入心。红色具有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强血液循环、促使神经系统兴奋的作用,有助于养心。脾属土,黄色和甜味入脾。黄色具有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,加强逻辑思维的作用;吃甜食具有补热量、养气血、缓解疲劳、调和脾胃、解除毒素等作用。肺属金,白色和辛味入肺。中医认为,辛入肺,可发散、行气、活血,辛味能刺激胃肠蠕动,增加消化液的分泌,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,可祛风散寒、解表止痛。肾属水,黑色和咸味入肾;咸味能软坚润下,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压平衡及水盐代谢,可增强体力和食欲。
五藏通以五色五味养五脏,红色入心、青色入肝、黄色入脾、黑色入肾为原理,将沙棘、大枣、薄荷、桑叶、薏苡仁、橘皮、杏仁、白芷、玛咖粉、桑椹等成分相组合,“五藏通”的优势在于融合了中医药学和现代营养学,多种配方融合研发为一方,一步到位,五脏同调,食用方便,几乎无副作用,温和安全,对身体没有伤害。
其次,在十万级净化车间生产,采用高科技低温萃取。陕西罗麻丹产区已通过GMP国际标准,生产厂区皆达到十万级洁净标准。成分都是经过低温萃取,可以保持原料的属性,让他们发挥最大化作用。而且保证更纯净安全、无污染高品质产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